【药品类】大药店为何拒绝“追溯平台”?

       5月10日,阿里健康宣布决定建设开放的、市场化的第三方追溯平台。而在2月23日,阿里健康启动向国家食药监总局移交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5月11日,湖南养天和大药房董事长李能表示,不希望将自己的数据暴露在竞争对手之下。部分连锁药店及行业协会亦表示不能接受。(5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食药追溯,大势所趋。从药企到诊所,从田间到商超,消费者若能“扫描”便知食药产品的来龙去脉,一切灰色链条被起底在阳光下不说,市场信心恐怕也会自然而然地重塑起来。不过,追溯体系建设,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力气活儿”、“技术活儿”。有钱的未必有心,有心的未必有力,有力的未必有信——结果就是现在的样子:阿里健康投资上亿的第三方平台,药店和协会视之如洪水猛兽。


  就在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是企业的主体责任,鼓励生产经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产品追溯专业服务。这个意见稿其实明确了两个意思:第一,食药追溯体系,主体责任是企业。换言之,企业没有拒绝融入追溯体系的权利。第二,鉴于此前的“监管码事件”,监管部门亦再次明确了“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得强制要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接受指定的专业信息技术企业的追溯服务。”这也意味着,药店或者药企,理论上有多元的平台选择。


  眼下的情况,其实比较尴尬。从制度设计上看,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必然离不开平台建设;而除了阿里平台,确实很难找到一个更先进、更开放、更整合的第三方系统。但问题难就难在:上一轮“监管码事件”的过招中,大药房与阿里之间早生嫌隙。这个时候,希望他们能站在一艘“友谊小船”上,难度系数确实蛮大的。


  微妙的尴尬,其实也不是无解。设若阿里健康能与监管部门、药品企业、行业组织、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以及公众一起,构建一个真正开放多元的“杜防假药的追溯生态系统”:阿里提供技术、赚取流量,企业节省搭台成本、主张核心数据保护权,公众随时能借助APP等追溯食药产品与服务,监管者掌控核心流程与宏观走向——各自恪守权责边界,厘清利害关系,何尝不能构建多赢格局?


  阿里“坚决找假药麻烦”的心,和药店担忧溯源影响利润的心,难免是一对现实的矛盾。但不管怎么说,食药溯源体系建设,是监管加码的前提与基础。药店担心阿里的“竞争力”,也是情有可原;但另起炉灶,整合碎片化溯源平台,似乎又不太现实。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监管部门出来说句话,将责权利关系,剖析在公平规则之下。对于公众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追溯生态早日实现,将假药和暴利,终结在透明流程里。(邓海建)


【本文为转载自中国药店,江苏科佳软件不对文中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本文观点负责。】

本公司在01、02年度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省级软件开发公司和省级高新企业; 08年度通过了CMMI国际认证;09年度通过了ISO270001国际认证;2010――14年度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资质;在01年度、02年度、03年度、11年度分别取得了国家、市、区科技资金的投入,取得了5个国家级、市级、区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并都圆满完成。

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