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互联网医药投资除了看“脸”还应关注的三件事

        近几年来,互联网医疗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整体市场获得的融资数目是一个天文数字。截至2014年底,互联网医疗领域获得的融资金额多达14亿美元,仅腾讯一家已经砸入1.7亿美元进入该领域。


  2015年,资本市场再次嗅到了互联网医药的气息,今年6月主打药品配送服务的药给力获得一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同月,快方送药也宣布获得了五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大量VC/PE风投创投机构瞄准这一领域,资本的关注催热了互联网医药领域。


  资本的涌入必定会带动整个行业高速发展,但是,笔者认为医疗、医药领域存在特殊性,“互联网+”的战略不能只是“+”的概念,而在于互联网结合医药产业的创新模式。互联网医药投资也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投资,不能只看数据,更要看其商业创新模式、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趋势等等。


  有句广告词:不看广告,看疗效。借用在互联网医药投资领域则是:不看数据,看模式。互联网医药投资应看清商业模式。


  互联网医药产品的商业模式由许多细节点共同构成,多点连线才能交织成一张模式网络。


产品定位


  笔者认为介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按药品属性来定位比较科学。药品大致分为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两类,通常情况下常见病和多发病需要的药品大多为非处方药,当然也有混合使用处方药的情况,慢性病多是需要处方药治疗。


  针对两类药品,互联网医药用户的需求点是不同的,处方药需求点在于价格、支付、慢病管理,非处方药需求点在于疗效、药品指导、及时性。准确的产品定位更容易精准get到用户,得到用户的认可。


  再直白一些,就是互联网医药产品要么就瞄准处方药(RX)市场,要么就瞄准非处方药(OTC)市场,不能混为一谈眉毛胡子一把抓,产品越直接越精准越好。


  用户人群


  找准用户人群才能有的放矢。用户人群属性太多,不容易找到准确的点来归类,但是依生病这事儿,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所以按照年龄来划分用户人群较为科学。


  首先,40岁是人生的分界点,这个年龄之下的人群一般不会经常生病,对药品的使用频率自然较低,而四十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生病,药品使用频次较高,随着社会压力增长、亚健康人群数量增多,慢性病已经悄悄低龄化,在青壮年人群中也是很常见的。


  其次,40岁以下的人群是移动互联网的主力使用人群,占整体用户数的80%以上,而40岁以上的人群大多数是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另外,年轻人才是产品传播的主要人群和受众。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点,年长者是药品使用主要人群,但不是移动互联网产品使用人群,年轻人使用互联网频繁,但不是药品使用的主力人群,那么互联网医药产品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或是创造一个方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痛点


  互联网医药用户的刚性需求被满足,是产品最核心的价值。这个痛点在不同的药品分类市场是不同的(上文有提及),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需求,才能有效把握这部分用户的心理,给他们需要的才能让产品有生命力。


  药品需求的实质是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做互联网医药产品不能拿其他行业的模式来做,药品不是简单的商品,必须以健康服务为核心,为用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另外,传统医药行业千百年来的传承已经被消费者认可和习惯,互联网医药需嫁接互联网优势来优化传统产业、做产业升级,使其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做互联网医药产品其实也是回归商业本质,一个好产品搭载一个好服务,自然会受到用户的推崇。


  很多互联网医药产品解决了药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是一件好事,将用户体验优化,不用出门便可以买到药品。但这却不是全部,药品配送仅是服务体验的一个小环节,远远够不上健康服务这个大课题。


  综合看来,互联网医药产品清晰的定位,准确的用户人群和切实解决市场痛点的商业模式,才是投资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同质化产品投资只能拼钱,如果想要投资一个真正有价值、有前途的产品,还是要看该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


【本文为转载自健康界,江苏科佳软件不对文中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本文观点负责。】

本公司在01、02年度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省级软件开发公司和省级高新企业; 08年度通过了CMMI国际认证;09年度通过了ISO270001国际认证;2010――14年度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资质;在01年度、02年度、03年度、11年度分别取得了国家、市、区科技资金的投入,取得了5个国家级、市级、区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并都圆满完成。

了解我们